今天:

人才风采

返回首页>
【顺义博士后(青年英才)】李小溪
发布时间:2018-05-11

顺义博士后(青年英才)风采:李小溪

一直以来,顺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大力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逐渐形成高端人才聚集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陆续设立,为顺义区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也为顺义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已逐渐成长为企业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平台。目前,顺义辖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已经达到20家,全市排名第4,远郊区第1,是北京市博士后工作发展最快的地区。

李小溪:燕啤首位博士后 攻克淡啤麦芽品质控制难关

“我是燕京啤酒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后的首名进站博士后,我希望出站时,不仅能够写出自己满意的论文,还能给企业留下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动企业创新。”说这话的李小溪博士,2016年9月进入燕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攻燕啤淡色啤酒麦芽品质控制课题。如今,她和团队已经找到控制淡色啤酒麦芽品质的方法,此项科研成果一旦在企业得到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困扰燕啤多年的淡色啤酒生产周期长的难题,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在生产一线我找到了创新灵感”

1988年出生的李小溪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是葡萄风味物质的代谢与积累及栽培模式和微气候对葡萄生理生化的影响。李小溪读博期间就多次获得科研优秀奖学金,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

2016年9月,李小溪博士进入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说实话,因为我是学葡萄酒酿造专业的,离啤酒酿造有点远,所以刚刚进站时,我对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博士后课题还有些迷茫。我想既然作为燕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首位进站博士后,我总得为企业做点什么,给企业留下点东西再出站。在我的指导老师教授级高工林智平的指导下,我花了几周的时间,先到每个生产环节实习了一遍,然后就一头扎进制麦车间里跟工人聊,跟车间里的技术人员聊。”在跟制麦车间的一位技术人员聊天时,这位技术人员告诉李小溪,燕啤淡色啤酒因为口味淡爽,酒花香味突出,近些年很受消费者欢迎,但是淡色啤酒生产周期长,造成企业生产成本高,企业很为此感到头疼。

技术人员随意的几句话,却触动了李小溪的神经。她想麦芽品质控制虽然离自己的专业有点远,但是麦芽品质控制和葡萄品质控制在有些原理上是相同的,可以相互借鉴。何不从企业最急于解决的生产难题来着手,从而确定自己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期间的研究方向和开题目标呢?于是李小溪把在站主要工作内容确定为应用代谢组学建立淡色啤酒麦芽的品质控制流程。

海量查阅 海量测试

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难题找到了,自己的博士后研究方向确定了,李小溪带领团队成员立刻开始查阅国内外啤酒生产的海量文献资料,搜寻其他啤酒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淡色啤酒控制麦芽品质方面的好方法。鉴于企业本身的条件有限,李小溪还利用自己的研究资源,在单位领导的沟通和协助下,走出企业,到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江南大学等科研单位找专家讨教,走访多个麦芽供应商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实验室里对与控制麦芽品质有关的酶、蛋白质进行活性分析,查找究竟是麦芽中的什么物质,造成淡色啤酒生产过程中的过滤性能差?从而发现规律,找寻方法。

按照国家规定,博士后进站一般工作时间为2年,最长为6年,为了在两年内,解决困扰企业多年的生产难题,李小溪博士常常工作到很晚。最终,通过海量查阅和实验,她发现了麦芽中一种非淀粉多糖物质对于淡色啤酒生产中的过滤性能产生很大影响,而这种非淀粉多糖物质通过调整啤酒生产中的工艺参数可以解决。

李小溪博士和团队将实验室数据运用到制麦车间的生产中后,果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淡色啤酒的过滤、沉淀性能,有望破解困扰企业多年的淡色啤酒生产难题。目前,李小溪博士和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海阔凭鱼跃

“我是一个走出校门就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年轻学子。在燕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的一年多,让我深深体会到顺义区和燕啤集团对人才的重视,对科技强区、科技强企的期待。”

燕京啤酒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啤酒集团企业之一,燕京集团总部作为亚洲最大的啤酒生产基地,在李小溪到来之前早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拥有了一支较强的科研队伍。李小溪博士作为燕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首位进站博士后,受到了企业和顺义区人才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企业也很快为她配备了研发团队,燕啤科技研发中心的各个部门,也通力协作,配合她开展工作。

目前,李小溪博士在燕啤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夜以继日地为攻克淡色啤酒麦芽品质稳定性的难题做最后的冲刺。顺义和燕啤,也将成为李小溪博士把十年所学回馈社会、检验自己的理想舞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背景材料

据悉,目前顺义区共有2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园区分站、3家创新实践基地和12家基地工作站,在站博士后、青年英才50多人,行业涉及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等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承担863、973等国家级项目10项,北京市级科研项目27项,单位科研项目197项,申报各项专利136项,完成专业论文173篇,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2项。

微信图片_20171106133436

微信图片_20171106133440

微信图片_20171106133449

 

#